一、构图的对比法则?
构图的对比法则如下:
1虚实对比构图
在对比法构图中,最为常见的是虚实对比。虚实对比法是通过利用镜头或调整物距的手段将背景或前景进行虚化,将所要表达的主体内容清晰地表现出来,两者相互对比,便呈现出虚实对比的效果。清晰的主体与虚化的背景做对比的方法,可以使观者的视线很快注意到主体上,常见的虚实对比题材有人像、花卉和昆虫摄影等,这样的画面可以使主体得到更突出的表现,加深观者对主体的印象。
2大小对比构图
大小对比构图的方法常用来突出表现建筑、大海、草原、沙漠和宽瀑布等大面积、大体积的景物。通过摄影器材、摄影角度及景物选取等手段,营造出画面中主体与陪体大小对比的关系,从而达到利用陪体的渺小突出主体宏大的面积或体积的目的。
这种构图的优点在于,在画面中较大的主体与较小的陪体不仅可以使观者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主体上,还可以使观者从较小的陪体上通过推测了解到主体的大概体积,加深对主体的了解。
3远近对比构图
远近对比构图手法最容易表现画面中的空间感和距离感,这是因为画面中的主体、陪体、前景及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非常适合强调主体所处的位置及重要性。较近的主体与较远的陪体或背景使主体非常突出、醒目,在人像及花卉摄影中常使用这种构图手法。
4动静对比构图
呈现在摄影作品中的景物并不能运动,但如果拍摄的是体育摄影的题材,如赛车、赛跑或赛马等,为了真实地反映所拍摄的场景,就要通过运用动静对比的构图手法,使画面中的运动对象呈现出运动特征。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有动态模糊效果或强烈动势的主体或陪体与其他静态的景物做对比,从而使观者感受到画面的动感。
5明暗对比效果
明暗对比构图法是通过单反相机对光影与曝光的控制和调整,使主体、陪体和前景之间的亮度产生差异,从而使主体对象突出的拍摄方法。通常在拍摄明暗对比强烈的画面时,可以轻松得到这种明暗对比的效果,如果所拍摄的场景光比不够大,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画面的明暗对比更明显。在拍摄昆虫及花卉等对象时,可以利用明暗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6色彩对比构图
色彩对比构图是利用画面中不同的色彩在人眼中的视觉感受不同而形成对比。色彩对比构图的方法有互补色对比、冷暖色对比等方式。
不同的色彩对比法使人产生的视觉体验也不同,如互补色可以强调主体的地位,冷暖色可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等。有关色彩搭配的定义及知识在第14章中会有详细介绍。这种运用色彩对比的手法常见于花卉、静物和风景摄影等,对于突出主体、丰富画面有着很好的效果。
7利用形状进行对比
世间万物均有其独特的形状,在取景时可以在拍摄环境中提取元素,单一表现某些景致的外观形状过于呆板,利用画面中各种线、面组成的形状进行对比,是突出形状元素和整体画面形式感的理想方法。
不同形状的画面元素可以相互对比、衬托,使观者更易于发现主体、意识到主体的存在。在形状元素的选取方面,要注意主体的轮廓是否清晰美观,它们与背景及周围元素的明暗、质地是否有反差。8利用方向进行对比
利用人们对于方向的敏感性,也可以形成对比,这种对比可以从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中寻找,成语“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中实际上就包含了方向的对比感。在实际拍摄时,如果能够捕捉到与马群奔驰的方向相反的马匹,无疑能够使画面充满悬念。
9质感的对比
光滑的质感能够与粗糙的质感形成对比,坚硬的质感能够与柔软的质感形成对比,通过质感之间的对比能够在画面中形成趣味中心点,容易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在许多手表的商业摄影作品中,将光滑的手表放在粗糙的岩石上的原因。
二、图形创意构图法则?
创意图形以创造性思维为先导,寻求独特,新颖的意念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以独特而清晰的阐释方式说明信息内容,以独具匠心而新异的形象画面引人关注,发生兴趣,产生感染,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渐变图形就是由一种形态推移到另一种形态过程中,视觉元素的渐进过渡,也称延异图形。具有超自然的假想性借助一定的图形构筑手段在一种空间配置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空间关系,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谓共生图形,是指由“虚实相生”和“双关轮廓”组合而成的图形,以一种独特的紧密关系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生的图形利用形态与形态之间边缘线的相互重合,相互连接,构成了共生的结构。
当影子投射到背景上时,如果背景是凹凸不平的或扭曲的,影子也会因其距离或角度变动而随之变形。实体的影子是光的投影,将影子换成其他形状的影子后,就不再是自然的真实影子了,但整体形象却应被赋予寓意深刻的含义。
替换图形可比做“偷梁换柱”,是以常规图形为依据,保持其物形的基本特征,将物体中的某一部分,用其他相似或不相似形态进行替换的一种异常组合图形。
异态图形是指把反常态的、荒诞的、违背逻辑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在较符合通常规律或较秩序化的图形中,某一局部加入某种异变元素,使画面产生反规律性或反秩序性的特异变化,这时整个画面呈现的就不再是规律性或秩序性的图形形象,而是异构图形形象。
矛盾图形是由矛盾的空间与透视派生出来的。矛盾图形所提供的景象,是现实生活中没有也不可能发生的,这类图形使人进入超越现实的梦幻境界,给人以深刻印象,让人印象深刻。
错构图形是指故意将原来正确的物象结构加以错位处理,故意以错误的连接关系搭配成真实空间中不可能有的形态,有意违背通常的视觉原理而创造的反常态的画面空间,但往往正是这种反常态的画面空间,能够引起受众的注意和细究的兴趣,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扭曲图形在设计中又称为变形图形,通过大胆的夸张造型在视觉上产生装饰性,这种装饰性是以人的理想和形式美的法则为规范的,与一般所指的装饰在内涵上有一定的区别,在艺术的形式特点上,以特有的秩序和韵律来控制的。
影像图形是视觉传达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以剪影为基础,通过物体外形轮廓的平面造型来传达一定的信息。
文字图形就是以文字为素材的图形,要尽量把文字和图像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使文字形象化,使图像的含义更加深刻而准确,这两者的紧密结合,就产生了文字图形。
由于设计师的出发点、侧重点不同,造成图形创意设计作品千差万别。尽管图形创意构成手法众多,但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
形态同构是两个形态不同的视觉元素相互构筑的结果,其形态可以是同质、异质同构、夸张、对比同构;也可以整体与整体同构,整体与局部同构,保持画面的平面性与叙事性,同时又包含着认识与联想的双重意义。
解构重组是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一切,将完整的形体有意识的破坏,从中通过仔细寻找,发现新的认识,或将破坏后的事物重新组合获取新的意义。
隐形构成是隐藏的图形,隐藏图形是一种干扰性的设计方式。将某种图形隐在琐碎的、近似的图形背景之中,供观者搜寻、分辨,使某个支离破碎图形被视觉经验连成一个整体识别出来。
增殖构成就是将形体的某一个部分增多而仍然成为一个整体。构成的新形态在体积数量上有所增加,在多数情况下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
适形就是外形的适合,指众多元素组织过程中形成的新边缘轮廓,与某一特定的外框形状相适应。填充是将某些图形融入一个单纯的基本形结构和容器之中,但最后容器本身只是潜在的,并不明确。
适形和填充有一个共同特点,则是其内部的物体是多样化、复杂化的,而外观的形体则是一体化、单纯化的。
三、公园构图艺术法则分析?
法国园林的主要的特点是: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
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
;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古典主义的法国。
;法国人没有完全接受从意大利传入的园林风格,而是利用建筑、道路、花圃、水池以及形状修剪得十分整齐的花草树木,如同刺绣一般编织出美丽的图案,形成极为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风格园林。在这里大自然仿佛被完全驯服了,风景似乎变成了人工塑造的艺术品。
四、绘画中,有什么常用的构图法则?
看到「构图」二字就想到水平构图、垂直构图、对角线构图?
看腻了吗?来点不一样的?
最近看了丰子恺的《认识绘画:丰子恺绘画十六讲》,丰子恺老师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讲构图。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丰子恺老师说,「构图」在中国画中被称为「置陈」,并归纳了八条构图规则。
一、凡一物象在画中的位置,不可太偏,但亦不宜太正。位在画面三分之一处,最为美观。
可以看这幅《花瓶中的蜀葵》,最亮的部分就是在画的三分之一处。
二、凡两个以上之物象布置在画中,不可东西凌乱,亦不可规则排列。必须有规则又有变化,方为美观。
前几天被泼的《向日葵》,有规则又有变化的向日葵。
三、凡两个(或以上)物象布置在画面中,必须相互照应,不可左右反背。
其实我的理解,就是让画面中的物与物进行对话。
这里我想举的例子就是《草地上的圣母》,很符合丰子恺老师说的“相互照应”。
四、数个物象布置在画中,高低进出,宜参差变化,切忌作阶梯形。
经典画作《秋千》,前面欣赏美景的大哥、少女、和后面拉绳子的绿帽男,三个人参差不齐。
五、许多物象置在画中,须注意画面的均衡,勿使有轻重而倾侧。
这里说的“轻重”并不是指物体实际的重量,而是因物体的性质而有所区别:性质生动的分量重,性质沉静的分量轻。
丰子恺老师还列出了画面中物体的“重量等级”:
- 人物最为生动,所以最重;
- 禽兽次之;
- 人造物复杂而活动者,如车船等,又次之;
- 人造物单纯而静止者,如房屋、桥梁等,又次之;
- 自然物中有生机者,如树木等植物,又次之;
- 自然物中无生机者,如山、野、云、水等,为最轻。
这样我们再看上面那张图,就知道了,把「最重」的人,放在了左侧,则平衡了右侧的「人造物静态者」和「自然物中有生机者」。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有一些画能给人带来「和谐」的感觉的原因了,比如说这幅——
左侧的鹿虽然比右侧的房子小很多,但由于更生动,所以整个画面看起来很均衡。
六、画面中同方向的形体不可太多,宜与异方向的形体互相对照。
右侧的变化是:人手中的琴横了过来,并且加了石凳,这样就有横竖相对照,有了对照的美。
比如这幅《示巴女王上船》,有垂直的建筑物,有水平的船和海,相互对照,画面非常和谐。
七、画面中直线与曲线对照,亦有美的效果。
《死神与少女》就将这种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八、画面勿用物象填满,宜有空地,则爽朗空灵——俗称「留白」。
留白是非常难的,因为不知道要留多少才算刚刚好,这就需要多看。
比如说莫奈的《印象日出》,整体看起来很丰满,但元素又不是很多,一切都刚刚好,多一笔都是多,少一笔都不行。
丰子恺老师总结的构图大法真的很不错,非常容易用于实践之中。
所以,赶紧收藏起来!
在绘画的时候,不妨拿出来这八个规则看看,肯定会所有帮助!
五、构图十大经典法则?
1. 对称法则
对称法则是构图中最基本的法则之一。它要求图像中的元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对称,使图像看起来平衡和稳定。
2. 重心法则
重心法则是指图像中的元素应该放在一个中心点周围,以便能够平衡和稳定图像。
3. 金字塔法则
金字塔法则是指构图的重点应该放在图像的中心,然后向外扩展,就像金字塔一样。
4. 对角线法则
对角线法则是指将图像分成两个对角线,然后在这两个对角线上放置重要的元素,以便图像看起来平衡和稳定。
5. 第三分割法则
第三分割法则是指将图像分成三个部分,然后将重要元素放置在这三个部分的交叉点上,以便图像看起来平衡和稳定。
6. 空间法则
空间法则是指在构图中留出空白的空间,以便图像看起来舒适和清晰。
7. 对比法则
对比法则是指在图像中使用对比色和对比元素,以便突出和强调图像中的重要元素。
8. 重复法则
重复法则是指在图像中使用重复的元素,以便增加视觉效果和吸引力。
9. 对齐法则
对齐法则是指将图像中的元素对齐,以便图像看起来平衡和稳定。
10. 视觉路径法则
视觉路径法则是指在图像中使用视觉路径,以便引导观众的目光,使他们关注图像中的重要元素。
六、构图艺术的基本法则?
1、均衡式构图。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2、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
3、变化式构图。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边,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富于韵味和情趣。常用于山水小景、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
4、对角线构图。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
5、X形构图。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有利于把人们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6、紧凑式构图。将景物主体以特写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满画面,具有紧凑、细腻、微观等特点。常用于人物肖像、显微摄影,或者表现局部细节。对刻画人物的面部往往能达到传神的境地,令人难忘。
七、三株树丛构图法则是?
三株树丛:采用同种或两种树木。平面布置呈不等边三角形。三株通常成“2+1”式分组设置。
八、黄金分割构图基本法则?
两方格对角线长减一方格长比两方格长
九、中国画最特殊的构图方法是什么?
构图,按中国《画论》的传统说法,叫做布局,或叫经营位置。这样的叫法,明确了这是一个画面安排问题。构图是创作构思在画面上的具象化,即用形象的安排来体现构思的一种构成画面的艺术实践。
构图受内容的支配和决定,而内容又需要表现在一定的艺术形式之中,以增强美感。
艺术形式有一定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又影响着内容的表现。因此,创作过程也就可以理解为把内容和艺术形式统一在一个画面的过程。构图的方法和规律,源于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生活的本质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美,为创作提供了经营的依据。
只要我们在深入生活中,细致地观察,不断地实践,就不难在生活中寻到新颖的内容和构图形式。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对传统构图方法和形式的学习,因为前人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表现技巧,构图规律和方法。
这就要我们在学习与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切忌生搬硬套,使之脱离生活,而成为僵化,无生气的形式和教条。
正如石涛所言:“无法则无所措手、有法不能为法所障。”
要想掌握构图方法,就必须探索其原理和规律。只有掌握规律才有普遍意义,才能指导具体的实践。构图规律简单说来,就是事物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在画面上的具体运用。诸如:宾主、虚实、开合、纵横、牟让、详略、大小、多少等,都是矛盾对立的双方。
而构图就是将这些矛盾对立的双方统一在一个画面里,并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十、数码摄影黄金构图法则
博客文章:数码摄影黄金构图法则
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构图法则也成为了摄影师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领域。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种黄金构图法则,它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构图技巧,可以帮助您拍摄出更加吸引人的照片。
一、什么是黄金构图法则
黄金构图法则是一种基于人类视觉和心理感受的构图方式。它利用了人类视觉对黄金分割点的喜好和感受,将主体放置在视觉中心,以达到突出主体、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具体来说,黄金分割点是指画面中连接主体中心点左右两侧的四分点交汇处,这个位置是视觉上的最佳聚焦点。
二、黄金构图法则的应用
1. 确定主体位置:在拍摄前,首先需要确定要表现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将主体放置在黄金分割点上或附近,可以有效地突出主体,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在上述示例中,主体——花朵被放置在黄金分割点上,使得画面更加吸引人。
2. 运用线条:线条在黄金构图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线条引导观众的视线,可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深度感。例如,利用地平线、对角线、曲线等不同的线条形式,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三、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上述的黄金分割点,还有一些其他的构图技巧可以帮助您拍摄出更加优秀的照片。例如,使用三分法、透视原理、光线和色彩的应用等。
总之,黄金构图法则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构图技巧,它可以帮助摄影师们更好地表现主题、突出主体、增强视觉冲击力。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相信您一定能够掌握这一技巧,拍摄出更加优秀的数码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