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画父亲罗中立 特点?
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是一幅充满艺术特色的肖像画。这幅画以一位老年农民形象为主题,描绘了这位老人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场景。画家采用了照相写实主义手法进行描绘,使得画面中的细节和人物形象非常逼真。此外,画中的人物皮肤刻画以棕褐色为主,深沉又富有内涵,容貌刻画得极为细腻、情感深邃而含蓄。棕褐色的皮肤与背景的金黄色形成鲜明对比,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人物形象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此外,《父亲》这幅画还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苦和生活的悲惨,让人们感受到这位老人身上的烟叶味和肌肤的抖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广大观众的共鸣。因此,《父亲》这幅画不仅是一幅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同时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劳动农民的赞誉。
二、油画《父亲》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什么?
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在揭示人物精神内涵方面,可谓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里程碑。在画面里,画家用了多层画法的厚实色层,层层塑造,色层饱和厚实,在塑造过程中所营造出的粗糙如土墙面的肌理特征,正好适合表现中国农民经受生活磨难、饱经风霜的脸。脸上沟壑纵横,挂满了大颗的汗珠,眼睛掩盖在眉弓的阴影中,“父亲”那种承受生活之重的精神状态和充满希望的内心世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父亲》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以领袖像的尺寸,运笔超写实的表现手法,强调了真实的面貌,充满了人性关怀,包含深情刻画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产生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深深打动了无数中国人。从这幅力作中不难看出,中国美术走向了写实的艺术高峰,作品内容更多体现了关注民生的思想内涵,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真实写照,是中国美学重新被重视的有力见证。
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又扒进了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作者这样鲜明的艺术语言堪称惊世之笔,心底波澜起伏,聆听内心的震撼,是作者笔下“父亲”的呼应,不用更多的语言便能随时嗅到浓重的乡土味道。罗丹说:“像在艺术领域的其他部门一样,诚挚是唯一的法则”。诚挚的作者创造了诚挚的父亲,赋予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不禁让人感叹艺术价值可以如此之高,如此之深刻。当我们凝视一个阳光下的慈父时,它的意义已不仅限于农民的力量所在,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它已经涉及了人类灵魂的象征。
《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画家笔下浓厚的色彩和西方现代艺术中超写实的手法巧妙的采用了特写构图,精微而细腻的笔触,淋漓的汗水从脸上的毛孔中渗出。塑造了一副感情真挚、淳朴憨厚的父亲画面,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依然刻画得严禁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父亲》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之美。颂歌般的画面色彩十分庄重,生动感人,是对生活中劳动者的憧憬和赞誉。
《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父亲》不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是主题思想的突破,显示出了画家的魄力和勇气,《父亲》开辟了刻划普通农民的复杂性格和表现内心思想的新领域,所以说《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学价值的伦理学价值。《父亲》更像是一座纪念碑,屹立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心中。
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聚着中华名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挠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撼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的真实可信、有血有肉。这幅画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不问收种,只问耕耘”的特殊情感,是这一生贡献给土地的有力证明!
《父亲》能够激起我们对于人民由衷的热爱、赞美和强烈的责任感,激起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情波澜,而不只是一声悲天悯人的长叹。艺术熔铸入人们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现出中国农民的力量和希望。命运给予他为土地的兴衰而抗争的责任,命运同时也给予他为家庭的成败而打拼的勤奋,命运给予父亲善良的心,淳朴的情,与世无争的信念,在阳光下晒得那么自然黝黑的皮肤。即使这一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从未有一声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阳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黄,微笑一年一度地涌上心甜。
三、父亲罗中立美术鉴赏三步法?
01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刻画出旧社会农民的形象,一张古铜色的老脸,一条条皱纹仿佛干涸的小溪;长着老茧的手,疲惫的身体承受着千金的重担,“父亲”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碗。
画家以感情的深沉,用巨幅画的形式,超写现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的形象,逼真感人,深思。
无法否认画家在构思《父亲》的时候,态度的坦率,感情的真挚,思想的朴素。仅仅是在重庆的厕所里偶然碰见了一位衣衫破破烂烂、蓬头垢面的"守粪人",一下子触动了画家的心灵,顿时产生了“受苦人”的创作念头。也就是油画《父亲》。
02
现在的我们,也许会对这些嗤之以鼻,可是,当你对这些都懒得理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一种文明的变异,的确日新月异的发展,当我们舒适的享受物质文明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也应该想想我们的精神文明如何呢?
油画《父亲》力描现实的棱角将旧社会农民“父亲”形象展示在我们眼前。
03
洞悉现实,农民这一强大的队伍形象。生活在底层,过着平平凡凡的田园生活,从《父亲》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农村的缩影。" 大凡从农村来城市发展的农村人,都会说农村苦,苦是事实,旧社会的农民靠苦力吃饭",新社会的农民也有靠苦力吃饭的,苦是为了生活。
在这位《父亲》面前,让我感受到做农活的难,黝黑的脸孔,手指的粗糙,青筋的暴跳,如此淳厚、善良, 引发深深思考;
也许;我们不能向庄子那样,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泰然,以及一副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也许,我们不能向鲁迅那样,为社会的不公伸张正义;也许,我们不能像美国海伦﹒凯特那样,虽然盲聋,却依然崇高;而我们可以心怀感恩地面对当下。
《父亲》勤劳朴实,从小处看,这一形象,激发我们的内心,对父亲尊重,感动;从大的层面来说,我们要牢牢抓住道德的绳索,坚持良好道德,积极对待生活。